神の仆人之家BBS's Archiver

esperanza 發表於 2014-6-24 11:34

新、旧约圣经如何形成

[size=4] [b][color=DarkRed]旧约圣经如何形成[/color] [/b]

当我们问任何一本书如何到达我们手中,基本上我们是在问两个问题:第一、这本书是如何形成的?第二、当这本书形成之后,它是如何传递到我们手中?圣经也一样,因此,在往后一系列的讨论当中,我们要先谈圣经的形成,之后再谈圣经的传递。

圣经的形成

我们今天有的圣经包含旧约和新约,旧约有卅九卷,新约有廿七卷,总共合起来六十六卷。这六十六卷圣经是由许多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写成的。因此,当我们谈到圣经如何形成时,牵涉到两个问题:(1)这些分别的经典是在何时何地写成的;(2) 这些分别的经卷,是在什么时候汇集成一本书,成为今天我们手中这本圣经。对于这两个问题,旧约的情形与新约非常不同,因此,我们必须把旧约跟新约分开来讨论。

圣经的形成:旧约圣经的形成

旧约的各卷经卷是何时写成的呢?而旧约的经卷又是何时汇集成今天的形式呢?从今天现存的数据当中我们必须坦白地说,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实在没有令人满意的完整答案。最主要的原因是旧约圣经卅九卷所涵盖的时间,即使不算创世记前十一章的部分,至少也有一千年的时间。我们今天并没有太多旁证帮助我们去确定这些书卷的成书年代,所能依据的往往是这些经卷当中本身的历史数据。根据这些历史资料,我们顶多能够粗略确定大部分先知书可能的成书年代,部分诗篇的写作年代,晚期历史书(以斯拉、尼赫迈亚、以斯帖、以及历代志上下)的可能写作年代。这些可以粗略确认年代的经卷,成书的年代有的可以回溯到王国时期的开始(也就是主前一千年左右),有的晚到被掳归回之后(也就是主前四、五百年左右),因此成书的过程,至少包括了五、六百年的时间,而实际的过程,可能更为久远。至于五经、早期历史书、或者诗歌智慧书中的乔布记,我们根本无从得知其确实的写作年代。

对于旧约的各卷书何时汇集成今天的形式,我们同样无法有确切的答案。透过圣经考古的发现与旧约圣经经文鉴别学的发展,我们顶多能说,在主前三到四世纪的时候,应该已经存在了一份希伯来圣经经卷,内容与我们今天的旧约圣经非常类似。换句话说,在主前三到四世纪的时候,旧约的正典已经隐然成形。

这种答案好像不太令人满意,但是如果我们比较东方最古老的文明---中国---的情形,就会发现我们并不需要感到抱歉。中国最古老作品当中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同样也是成书年代不可考,我们知道的顶多是到了主前五百年左右,孔子曾经编修过这六经。将这个年代对照以色列人的历史,北国以色列于主前722-21年亡于亚述帝国,南国犹大于主前587年亡于巴比伦帝国,一直要到主前538年犹太人开始分批归回圣地,由孔子修订定稿的六经,时间是在犹太人开始被掳归回之后,而旧约圣经可以粗略确定年代的经卷更早,可以回溯到南北国亡国以前,比孔子的六经要早250-300年以上。这样看来,旧约早期书卷的成书年代无从确定也就不足为奇了。

简言之,旧约圣经的各书卷的写作,是一个古远又漫长的历史,对于这些书卷写成的日期,因为年代古远的关系,我们无法拥有确切的数据,但是从这些书卷的内容来看,这些书卷个别的成书,可能是从主前一千年或者更早开始,一直延续到主前四、五百年左右。在这之后,这些书卷经过一个集结的过程,到了主前三、四世纪的时候,也就是主前200多到300多年左右,一份类似今天的旧约正典的书卷应该已经存在,而这正是旧约圣经传递的开始。作者:彭国玮[/size]

esperanza 發表於 2014-6-24 11:36

[size=4] [b][color=DarkRed]新约圣经的形成[/color][/b]

(上一期我们论及旧约如何形成...)
如果关于旧约的成书年代与旧约正典形成的时间,我们无法有完整的答案,那么新约的情形如何呢?相对于旧约文献的形成横跨至少五、六百年,甚至可能将近一千年的时间,新约文献形成的时期要短得多了。根据学者一般的认定,新约最早的文献是<加拉太书>,它是大约在主后48年,最晚被写成的新约书卷;既使有不同的意见,绝大多数的学者会接受在主后90年左右,所有的新约书卷都已经完成。

因此,新约的廿七卷书是在短短四十年的时间之内完成的,这与旧约经卷漫长的成书过程,有着非常强烈的对比。

那么,什么时候新约正典以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形式出现呢?早在主后二世纪的初期,一位异端的领袖马吉安(Marcion)便已经编列了一份他所认定的新约正典,由于马吉安极端的反对旧约律法,因此在他的正典清单当中,只有保罗的十本书信以及一本删改过的<路加福音>。

换句话说,在最后一本新约书卷形成之后的五、六十年之间,新约正典已经开始逐渐在形成。因着马吉安以及其他异端的影响,初代教会也就开始重视正典的问题。到了二世纪末,在一份称为「穆拉托利清单」(Muratorian list)的文件当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今天新约正典隐然形成。在之后的历史当中,对于<希伯来书>、<启示录>、<彼得后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犹大书>是否应视为正典,少数地区的教会仍有所争辩,但是除这些少数的地区之外,我们可以说今天的新约正典在二世纪末的时候已经为绝大多数的教会所接受与使用。

在新约正典汇集的过程,保罗书信是最早被集结成书的。初代教父伊格那丢(Ignatius)、坡旅甲(Polycarp)、异端马吉安、以及<彼得后书>都可以见证,大约在二世纪初(甚至之前),保罗书信已经收集成为册子流传。

在福音书方面,从殉道者游斯丁(Justin Martry)(约主后150年殉道)的见证,我们知道在二世纪中叶之前,许多不同的福音书已经开始流传。但是到了主后170年左右,塔提安(Tatian)编纂了「四福音合参(Diatessaron)」暗示到了二世纪的下半叶,我们如今熟知的四福音已经从诸多的福音书当中脱颖而出,成为教会普遍接纳具有权威的福音书;到了二世纪末之前,马太、马可、路加、约翰已经被西方(拉丁)教会视为具有正典的地位。

至于一般书信(或称「大公书信」)的集结,一直要到接近四世纪时,才逐渐确定;主要的问题,是彼得后书、约翰二、三书、犹大书是否应视为正典的讨论到此时才逐渐明朗。在四世纪优西比乌(Eusebius of Caesarea)的<教会历史>当中,我们才第一次看到七本「大公书信」的清单,而这组「大公书信」集结成册的时间,应该是在三世纪当中。

<使徒行传>虽然是路加福音的下卷,但是因着路加福音很早就被分离出来单独流传,同时教会对使徒行传的注意与重视,略迟于路加福音;一直要到接近二世纪末,当异端的问题逐渐增加(特别是面对马吉安),使徒行传才成为主流教会用来强调本身教导的正统性与大公性。

<启示录>在整个正典形成史当中,产生最多的争议。早在二世纪末之前,西方(拉丁)教会便已经当作圣经引用,东方教会则多半以寓意法解释与使用。

但是在三世纪当中,在北非埃及产生了到底启示录该字面地诠释或者寓意地诠释的争辩。在争辩的当中,主张寓意法的亚历山太主教丢尼修(Dionysius)否认启示录的使徒权威,之后东方(希腊)教会便倾向于拒绝启示录的正典性。之后由于后来被订为异端的孟他努主义(Montanism)对于启示录的使用,使得西方教会对启示录的权威与真实性也产生争辩。虽然有这些争辩,西方教会仍然普遍使用启示录,但是东方教会一直到四世纪末,才全面接纳启示录,同时只接受无千禧年观点的寓意法解释。

到了主后397年第三次迦太基大公会议(the Third Council of Carthage)中,各地主教们齐聚共同承认今天通行的廿七本新约书卷为正典。从新约正典形成的历史来看,这个会议的意义只是追认教会已经通行两百年的新约书卷为正典而已,并不是重新制订新的新约正典,因为在此时所有关于新约正典的争议都已经平息多时。

简单地说,在主后一世纪的后半叶,新约个别的书卷逐渐撰写完成,然后经过整个的第二世纪,在主后二世纪的末叶,除少数书卷外,今天的新约正典的雏形已经形成同时广为当时的教会接受。而新约正典的传递,也从二世纪当中便已经开始,我们以后会更详细的介绍。作者:彭国玮 [/size]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