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查看:3507 | 回復:12 發帖

甚么是神学?:

提起「神学」,你大半就想起那群穿着白背心,上面写着「我是罪人」,在街头发福音单张,拉你进教会,还说一大堆你听不懂的黑话术话语,什么「救赎」、「保守」、「亮光」、「永生」等等的人。不过,从这个角度去了解神学,和真正的神学是没有关联的。

也许有人会说:「不管神学家怎么讲,我就是不相信上帝,所以神学对我没有用,我也不用去了解。」可是,这正是对神学──尤其是当代神学──无知的表现,因为真正的无神主义并不与当代神学冲突当代神学的一个流派就是认为上帝已死的基督教无神主义。

在这里,我们先要说明一点,本文处理的主题是基督教神学,文中便简称神学。

对那些消息不太灵通的读者,我们得告诉他们,神学里面正进行着一项革命,这场革命已经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任何略知现代神学的人都知道,神学的这个转化过程,使神学再度和现代人及现代社会息息相关。现代神学的深度及广度拓宽了人的视野,使人将自身处境、历史、文化、政治放在同一角度观察。

谈到现代神学的各个流派的主张时,往往会有人提出疑问:这还算是基督教神学吗?这不是背离了《圣经》的教训吗?怎么和一般教会里所教导的不一样呢?这些问题的发生,是因为一般人不了解神学的工作是什么,本文想做的就是说明什么是神学

当然,以下对神学所作的说明,不可能是中立的,而是已经预设了一定的神学立场;毋庸讳言,本文的神学立场是非常田立克式的。但是本文绝不谨守田立克(Paul Tillich)的教条,而是试图将他的学说与阐释学结合起来,从中导出田立克思想中隐含的结论。

人的本质与存在──神学的主题


基督教的教义中说人有他本来的样子,真实的样子(我们称之为「本质」),而且人本来的样子是和神一样的:另外,人还有他现在的样子(我们称之为「存在」),和本来的样子不一样,当人的存在不符合其本质时,人就活得不像「人」应该的状态,不是真实地活着,而是一个虚假的存在状态。本质与存在的分离状况,就是「异化」,基督教称为「罪」。


真正的无神主义并不与当代神学冲突,有一个流派就是认为上帝已死的基督教无神主义。

基督教的讲法是:人在自然状态时,本质与存在是和谐的,这样的人是完美的人;一旦人类脱离了自然状态,一方面和动物界分离,另方面也不再和自然界一体,由于理性的产生,开始有自由意志,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和世界的塑造负责,人的存在便与其本质有了差异,也就是有了「罪」;人生的目的,应该为了使存在和本质之间的差异消失,恢复人原来的样子,除去「罪」;而在历史的过程中,凡是为了要消除这差异而努力的人──不论是无神论者还是信徒:有没有教堂或仪式──都是「教会」(英文中是大写的Church)。


「教会」就是为了要消除人的异化(罪)的人们,因此现在一般的教会若没有为消除本质与存在之间的差异而努力,都不算是「教会」(Church)。基督教以为最后在历史的终了时,人的存在与本质不再有差异,这就是历史的意义与目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异化史,人的生命的目的因此与历史的目的是一致的。(以上的讲法是很简略的。)

神学所处理的就是人的本质和存在矛盾的问题:即人的本性、源头和目标,人的完全发展,个人在社会的历史中自我实现,人的超越与自由,公义社会的建立等等问题。因为如此,神学之于一切人,不论无神论者或其它宗教信徒,都是有价值的,任何人都应注意聆听。



本文试图将田立克的学说与阐释学结合起来,导出其思想中隐含的结论

基督教神学的方法



可是,也因为神学所探讨的问题的普遍性,似乎不应只限于基督教的题材,佛教、回教及许多古典的书籍、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不也探讨同一主题?

凡是為消除「罪」而努力的人,不論有無教堂或儀式,都是教會。

(基督教)神学家可以这样回答:任何学术研究都有其预设及方法,由于历史的因素,神学的研究一开始便环绕着《圣经》;这并不表示《圣经》的作者们在下笔时心中已有后人所诠释出来的那些观念。比方说,以色列人对神的理解或许是神话式的,是迷信的,如摩西要妻子西坡拉以儿子的包皮阻止亚畏(耶和华)杀害摩西,这个故事显示作者把神当作原始宗教中的魔灵来看,这类的例子甚多,不胜枚举。那些作者是因为感受到人的本质与存在之间的紧张状态,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它反映到经文中。一切宗教及「类宗教」的产生都是如此,即,人的本质在现实世界无法实现,因此人创造了宗教,希望在其中实现本质。今日我们许多理性的神学观念,起初是由素朴的甚或迷信的宗教思想与各种哲学思想互相影响,经过一个长时间的变化发展而来:而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是依据着──因此,也被限于──基督教的象征(如复活、堕落、神国、创造、恩典、救赎、上帝、耶稣基督、教会等等)。


由于这个缘故,不仅神学问题的答案是在基督教的象征中去寻找,就连神学问题本身都被答案──即耶稣基督教象征──决定了问题的形式与方法。所以我们提到的那些神学要探讨的问题,如人之完全发展等等,本身就是基督教思想范畴的产物。



神学所使用的方法因此是分析人的现存情境,使之和基督教的信息相关,而许多文学、哲学、宗教典籍、心理分析、社会哲学等著作,十分可能会提出关于人之存在与本质的问题(当我们这样说时,已经是由基督教思想的范畴来看这些材料了),故对分析人的现存情境有许多洞见,神学家的工作是组织这些材料,使之和基督教的信息相关。


从以上看来,神学的定义方可以是:怀抱着当代的各种知识,以某一种哲学来系统的诠释(也就是理解) 《圣经》,或诠释(理解)基督教象征。

TOP

基督教象征与《圣经》



让我们先来了解《圣经》与『基督教象征』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象征』和『符号』不同,虽然他们都代表本身以外的事物。符号是出于任意的约定,如近年来很多中文论文使用《》来代表书名的符号,但是我们也可以约定今后用底线代表书名。


可是象征却不是可以任意创造的(比如鸽子是和平的象征),纵使由个人创造,也必是那人的「潜意识-意识」代表了集体的「潜意识-意识」的结果,没有一个象征的创造和使用是不需要群体的接受的。此外,符号并不参与到所代表的东西里去,可是象征(如国旗)却参与到所代表的事物里去(如国家的权力与尊严──所以烧毁国旗会被认为打击国家权力与尊严)。


在各种象征中,宗教象征所代表的是超越的、无限的,所以只能用象征的语言来讨论象征所代表的。(我们甚至不能说宗教象征代表了什么超越无限的『事物』,因为『事物是有限的。』基督教的象征是由一群人的集体『潜意识-意识』创造出来的。


当然对于不分享这个『潜意识-意识』的人来说,基督教象征是没有意义的,他也无法如同创造象征的那些人一样地理解那些象征。就好像樱花只对大和民族才是象征,其它民族是无法和大和民族一样地理解樱花的意义的。


对今日的许多人而言,「耶稣基督」这个符号就是指称历史上某个叫耶稣的神人。


对今日许多人而言,基督教的象征只是符号而已。比如,他们认为『耶稣基督』这个符号就是指称历史上某个叫耶稣的神人,因此若耶稣其人不存在,「耶稣基督」这个符号就毫无意义:他们或把「神」之所指当成一个全能超自然的魔术师;把「教会」当作街角的教堂及其信徒;把「复活」及「创造」当作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等等;这些例子都是把象征当作符号,把宗教象征之所指当作具体、有限的事物。田立克说,把宗教象征之所指具体化、有限化,就是偶像崇拜!由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基督教象征不仅是由《圣经》的上下文产生,而且有一历史社会因素在内,即创造和持续那些象微的集体「潜意识-意识」,亦即(按基督教传统的讲法)「基督教信心」。没有《圣经》便没有基督教象征,而不理解基督教象征便不会理解《圣经》。从这个角度来看,诠释(理解)基督教象征和诠释(理解)《圣经》是同一回事,下面当我们谈到『诠释』时会再度厘清此一问题。


再深一层来看,基督教的象征之具体所指,其实是随时代而变的,不变的是象征之间的关系,若是一套神学系统能够有意义的诠释基督教象征,而不违反象征之间的关系,且能引起时代的共鸣,激励人投入此一神学观点,神学的工作便算达成了。当然,没有一个神学系统能够完全符合所有象征之间的关系,那些未能解决的问题就成了这个神学的研究问题(research program),可以继续寻求解决;另一方面来看,对不接受此一神学系统的人来说,那些所谓的『研究问题』(即不可解的经文问题)就正成为推翻此一神学的攻击点了。


    刚才我们说神学是以某一种哲学,系统地诠释(理解)《圣经》,一些不了解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变迁或哲学的人可能立刻产生另一些疑问:为什么《圣经》还要诠释?《圣经》本身不是把他的思想写得明明白白的了吗?一个人只要诚实、爱上帝、有信心,以《圣经》来解释《圣经》,不就自然会知道基督教神学的主张是什么了吗?或者还有人会问,为什么需要神学?《圣经》本身不就够了吗?问这类问题的,多半是对本身信仰缺乏反省,也无真正兴趣的基督徒。问题虽然幼稚,可是还值得一答。

TOP

很多读神学的学生、到最后不是放弃就是离弃 神

神学生在读旧约时看到是 神的严厉

神对以色列人的管教相当的严厉、这是好的

反过来说、现在的教育提倡《爱的教育》孩子都爬到长辈头上、

不是打老师就是告老师、

不是向父母要钱就是杀害父母……等等事件发生、造成逆爱。。

神学生体会不到神的爱、是没有心去了解当时的年代背景

神是绝对是公义的 神、慈爱的 神

愿你们多明白这位爱你的神


续待

TOP

诠释──《圣经》批判学

『诠释』的工作有两种不同的层面,第一种是找出经文的正确含意,这除了包含文字本身的意义以外,亦包含了字面没有表达出来的意义──如语气、手势、表情中所含蕴的意义、谈话背景、假定、默契等等。这一层面的研究是《圣经》批判学者的主要工作,是由宗教科学家──而非神学家──来进行的;不过,这一层面的理解或诠释只限于被理解或被诠释的经文本身,诠释者(理解者)是「中立」的,诠释者的生命并不渗入诠释活动中。


下面让我们用一些例子来详谈这一层面的诠释(理解)。

我们知道,文字一经记载下来,当时说话的场合、背景、谈话者之间的知识假定就丧失了;因此只就文字本身意义去了解真意,是不够而且危险的。此外,由于时代变迁,语言本身亦随之变化,同样一个字的含意在不同的时代会大大的不同,《圣经》由于年代久远,特别有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不同文化的人透过翻译的经文,对许多地方就有不同的诠释(理解),人们更常常因本身文化生活的需要,照着有利自己的方式去诠释(理解)经文,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今信手拈来一二来谈。

以前教会不喜欢迦利略(图)和哥白尼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指出天上地下并无区别。

例一,科学知识之不同:「天堂」这个词在《圣经》中和对近代以前的人来说,都是用来指「太空」或「天空」(即眼见的上空);这是因为以前的人一开始以为星辰日月都是神,后来又认为神只是居住在天空里的星宿间,他们也以为天体是以不同的质料构成的,与尘世(地球)完全不同,尘土重,因此在下,天体轻,所以上升,神永远是在我们头顶之上。(当时的人不知道地球是圆的,所以他们不说神有半天时间是在我们脚下的。)太空是奇幻、美丽、和平、物质丰饶的世界,人死以后,灵魂没有肉体的羁绊,故上升到天空的星辰上(即天堂)。

天体的运动是完美的,由神所推动掌管。以前的教会不喜欢哥白尼和伽利略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显示出天上地下并无区别,而人不能往上升的原因和星辰运转的原因相同,都无神秘力量居其中。当耶稣或其它人说「天上的父」或「积财宝在天上」时,他们是真的说「天上」!这当然和现代人对「天上」或「天堂」一词的诠释(理解)不同。

例二,默契丧失:耶稣常说「人子」,当时记载经文的人和听到耶稣自称「人子」的听众,没有被耶稣这种用法困惑,可是今天我们已无法确知耶稣说「人子」是什么意思,只能依字面去猜测而已,这正说明了谈话者之间的默契和知识假定已不为今日之读者所分享。

例三,历史背景之无知:耶稣说「上帝的归上帝,西泽的归西泽」,竟也有人据之以为耶稣主张人应向政府纳税的证据,这实在是离耶稣的本意很远。当时问耶稣是否应纳税给西泽的人是想陷害耶稣,他预期耶稣会说不要纳税;现在如果有人要陷害一个传教士,绝不可能问这样的问题。由此可见现代教会与过去的完全不同。耶稣当时所创立的运动绝非「道德的大多数」或「热爱国家政府」之类,而是反社会、反上层阶级、反制度化宗教、动摇社会基础、破坏社会安宁的(所以他说他来不是要地上太平而是要地上动刀兵)。

正因为耶稣是如此具危险性的革命家,最后才会被罗马人和犹太人的政治宗教领袖处死。耶稣对纳税问题的回答非常激烈,远超过他那个时代的视野,他根本拒斥了由西泽的铜钱所代表的货币制度、所代表的整个生产交换系统。缺乏历史背景了解,自然无法清楚耶稣对纳税与否的教训。


请参看笔者的上帝与该撒

例四,哲学观点的不同:早期教会很喜欢读《智慧书》这部旁经(当时尚无《新约》,连《旧约》也是公元九十年犹太学者才确定其正典的),他们视《智慧书》为非常重要的经文,并把「圣灵」诠释为智慧,说圣灵(智慧)是神人之间的媒介;对深受希腊思想影响的他们而言,「智慧」相当于我们今日的「知识」、「科学」。而今日则很少信徒用这种方式解释「圣灵」。

其它例子:因为文化不同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也会使人曲解《圣经》,或故意强调某些经文而忽略其它经文。例如:禁酒的教会总强调一、二处不准酗酒的经文,而忘了整体而言:酒是神上好的恩赐,神人和好的象征;禁酒者忘了耶稣大吃大喝,忘了耶稣说要在神国喝酒的事,甚至也忘了最后晚餐喝的「葡萄汁」(即酒,之所以称「葡萄汁」是因为根据犹太人的传统,在〈谢酒文〉中用「葡萄汁」一词)。

早期教会实施共产,可是今日几乎没有一个教会按〈使徒行传〉来实施(实施共产的教会则被当作邪教)。早期教会准许未婚同居(没有性关系的柏拉式恋爱),现在教会却说那是「不道德」。(不明白这一点读《哥林多前书》七章三十六、三十八节那一段,就会完全不懂,中文和合本《圣经》把这段关于末婚男女的经文误译成父女关系。)有的教会不喜欢跳舞,忘了耶稣骂那些听到音乐不跳舞、不共同分享欢乐的人。有的教会把吸烟、手淫视为禁忌,说有害健康,其实,有害身体健康的还有环境污染、公害、食品加添防腐剂、噪音……等等,却没有成为禁忌,更没有成为教会讨论或注意的事项。原因无他──教会成为流行道德的奴隶,随己意诠释(理解)《圣经》而已。

TOP

诠释──阐释学



由上面最后的一些例子来看,诠释的工作不仅和被诠释的文字有关,也多多少少和诠释者本身的知识、意向、主观需要相关,这就领我们到诠释(理解)的第二个层面了。这层面的研究通常称为「阐释学」,这就是神学家主要的工作了。


阐释学是理解「表达生命的文字」的艺术。阐释学与《圣经》批判学不同的是:《圣经》批判学把我们带回到过去,听听经文作者当年到底说了什么(因为经过《圣经》批判学的研究,原来的知识假定、谈话背景、语气等非文字表面的意义都恢复了。)而阐释学则是告诉我们,如果经文作者在今天要表达他当年所想要说的,他会说什么。因此,要做第二层面的诠释(理解)工作的人必须分享经文作者的「潜意识意识」,否则他没有办法把经文作者「带到今天来」,而有着今天的各种知识、背景,对今天的世人、为着今天的问题、在今世具体的情况下表达他对人类生命的看法。《圣经》其实就是一群先知以那个时代的知识、价值观,针对那时代的人,为着那时代的问题,在那时代具体情境下,表达他们对生命的看法、对人类本质与存在之间差异感到焦虑的记录。


神学家因此是当代先知,他的工作是阐释学的工作,即诠释(第二层面)《圣经》或基督教象征。第二层面的诠释也是理解,但系一种更高级的理解。低层次的理解(即第一层面的诠释),好比一个人知道樱花是大和民族的象征,也明白那些微妙的因果关联,能清楚地阐释何以樱花是大和民族的的象征等等,但是他自己并非日本人,也并不分享大和民族的「潜意识意识」。


下面让我们详细地解说并发展以上的看法:看看以上的看法可以发展出什么样的结论来,尤其是关于《圣经》是否有绝对权威这个问题。这些厘清可以使我们彻底了解何以神学是如此独特的一门学科。


我们知道,诠释者的意向,他对主题的兴趣决定了所读题材的理解,一个研究以色列历史的学者读《圣经》时,所看到的不过是一堆史料;研究神话的人读《圣经》时,所看到的不过是近东民族受希腊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些神话;这不只是因为《圣经》本身并非神学论文,更是因为人们没有先天必然的理由把《圣经》当作神学著作来看。的确,为什么一定要背〈主祷文〉而不背耶稣的家谱?为什么要重视耶稣的教训,而不重视中东的地埋或犹太人的风俗?这些不都同样地记载在《圣经》里吗?


所以当一个人阅读《圣经》,并打算理解《圣经》时,他就开始了诠释《圣经》的工作。他的诠释(理解)则系于他的科学知识、哲学信仰、意向、及目的;依照自己所关心的主题,选择性的组织了《圣经》中的题材,因此可能把《圣经》理解为一堆史料、一本科学百科全书、一本道德手册等等。


唯有那些因人之存在的情境而焦虑,认识到未实现之本质,即认识了自己的异化(或如传统说法──认罪),想要了解人生的意义与责任,怀抱着这样目的意向的人,阅读《圣经》时才会去寻找这方面的主题,才会知道经文作者对有关人的存在问题说了什么。

TOP


他从《圣经》看到的才会是存在问题(即神学问题)的可能解答;他并尝试将这些解答与自己的生活连系起来,来判断是否接受这些解答;而「接受《圣经》信息为人的存在问题之答案」就是分享《圣经》作者的『潜意识──意识』了。

从诠释者本身存在的苦闷焦虑,对人生问题的终极关切出发来看《圣经》,他就不会把《圣经》诠释(理解)成一本可以解答一切科学难题的百科全书;所以关于人类是如何在历史上出现的,他就不会到〈创世纪〉中去找答案,也不会认为約書亞要太阳停止不动时,是侧面告诉他太阳绕着地球动,因此哥白尼错了。

为着同样的理由,他也不会把《圣经》看成一本道德手册,这手册权威性地告诉人们,偷窃、说谎、同性恋、手淫等等是绝对禁止的;他明白《圣经》作者的道德教训是向着与他同时代的人,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说的,故重要的是道德教训的根据,而非道德教训本身;道德教训可能随具体情境而变化,只有价值判断的来源及标准,才是和他所关切的存在问题有关。

人的存在问题和科学发展并无关联,因此完善的科学知识不是正确诠释(第二层面)《圣经》的充分或必要条件。可是诠释者的科学知识会在事实上(非逻辑上)和他的诠释工作相关。正因我们具有现代的世界观、科学观,故不会如以往的人一样,认为《圣经》包含了有关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等方面的科学主张,不论是读〈创世纪〉或《新约》的神话,我们不会照字面去诠释(理解),因我们不仅仅知道照字面诠释后,经文所说的为假,而且报导事实或科学性的研究并非《圣经》作者及我们的意向与目的。

由于现代知识之助,我们知道神话是通往集体潜意识之大门,了解神话有其深刻的含意,从而会聆听究竟那些神话对人的存在与超越说了什么。如前所述,照字面解释,『天上的父』对现代人完全没有意义,因为照经文作者的意思,『天上』是广大无垠的银河,而且从宇宙的角度看来,上下之分是幼稚的想法。

那么「神居于天堂」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圣经》作者创造出这样的图画意象,他到底是在表达生命中什么样的感受?如果他还活着,会用什么字眼使我们理解他们的感受?

回答这些问题就是神学家的工作了──神学家要帮助一般人正确地诠释(高级层次的理解)经文。对上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圣经》批判学家只能说:「神居于天堂」的意思就是『以色列人心目中的亚畏(耶和华)居住在银河的星宿间』。这当然不是怀着存在焦虑问题的人想要的答案;事实上,唯有透过神学家的诠释,使『神』、『天堂』变成活的象征,才能成为我们存在问题的可能解答。

总之,完全没有先入的知识,人不可能理解任何事物,人的背景知识、科学观、道德观都左右了看事物的结果。他理解一件事物时,同时也是诠释那个事物。

晚近的『科学的哲学』家,几乎就一致认为就连最简单的视觉经验──如看见一只鸭子───也是当事人将视觉印象诠释过后的结果。我们之所以把《圣经》看做是过去的人对人类生命看法文字表达,是因为我们本身也参与了人类的生命,意识到人存在与本质的隔绝,认识了人的异化,要不然我们就无法从这个角度,把《圣经》信息理解为对生命回答的尝试。我们前面说过除非一个人分享创造基督教象征的集体「潜意识意识」,否则那些象征对他们而言是死的──即是代表具体有限的事物──就正是这个意思。

TOP

绝对权威与活的信心

明白这一点,我们便立刻明白,将《圣经》当作权威就是一种偶像崇拜。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存在的问题或完全未想过要克服人的异化,只是胡里胡涂地领洗上教堂,那么他的行为根本不构成『信仰』(信仰即接受《圣经》信息为存在问题之解答)。一个人之所以接受《圣经》的信息,必然是由于他焦虑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关心人生的终极问题,认清了他和别人的异化,并且自己有了一个判断的标准,而当他接触到《圣经》时,透过神学家的诠释,他把《圣经》置于自己所定的判准下,决定了《圣经》的信息是他存在问题的解答,因此他才接受。他既然把《圣经》置于他的判断之下,《圣经》的权威就不会超过他,《圣经》就不会是绝对的权威,如果他自己没有判断的标准和能力,只是人云亦云的接受,就不是真的信仰。

一个人一旦接受《圣经》后并非就此不再需要判断《圣经》了。他只要真实的活在这个异化了的世界上,而非随波逐流,就必会不断受到存在问题的焦虑的威胁,所以他时时地发生人生存在的问题,时时地寻求解答,也因此时时地判断《圣经》,考虑是否接受或拒斥它所提供的答案,并不先入为主预设《圣经》之答案为真理──这在传统的术语中称为『活的信仰』,就是包含了怀疑与冒险的信仰。有这种『活的信心』的人,不但有存在的问题,更有判断何为答案之能力,因为他不只停在『思想』的层面,他更把《圣经》所提供的解答,与他的生活存在联系起来,以实践来判断信息的真理。如果诠释《圣经》的通俗神学家把《圣经》描写成一本科学百科全书、或道德手册、或什么绝对权威──亦即把基督教象征当作具体有限的事物──那么这种追求超越及自由,而且有『活的信心』的人,就会拒斥《圣经》,而凭着他对人本质的信心做一个可以称义的『无神论者』。

在现代,把《圣经》当成绝对权威的人通常把它当成道德手册来理解。这种人读《圣经》的目的,是为了要『别人』替他作抉择,他希望把自己寄生在一个绝对权威之下,由它来指挥一切,明白清楚而又坚定地告诉他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在现实情况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此他就不必做一个人,像一个人那样为自己的抉择负责,这类人和一切崇拜绝对权威的人一样,都有同样的心理基础,是异化了的人。这类人完全没有听见福音;他们虽日日读着《圣经》,却完全没有理解《圣经》作者对生命的看法,因此也不了解『生命的奥秘』。他们口中说自己有罪,却不懂什么是罪──他们把罪当成具体的不道德行为(如手淫、性幻想、贪心、说闲话、嫉妒等等),正如他们把其它基督教象征当作具体有限的事物一般。

有真信仰的人是带着存在的问题和判断答案的能力来聆听福音。

这类人和前面所说的有『活的信心』的人,不仅仅是『因律法称义』和『因信称义』之区别,更是:有真信仰的人是带着存在问题和判断答案的能力来聆听福音,而另外一种人则是空着手来听福音。『所以你们应当小心听,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凡没有的,连他自以为有的,也要夺去。』

TOP

神学与现代神学───总结

这篇文章写得很长,但这是因为此文讨论的基本问题是了解神学的第一步。不幸地,至今尚无什么神学著作曾清楚地讨论这些问题,因此我们才不厌其长地详加讨论。

现在我们把这篇文章的主要论点做个总结:

我们先定义了(完美的)『人的本质』和(不完美的)『人的存在』,指出神学的主题就是人的完全发展(从不完美发展到完美)及人的自我实现(人的本质在现实中实现)的问题。可是由于神学问题是如此的具有普遍性,不由使人怀疑「神学就是铨释基督教象征」这个说法的恰当性了;我们显示了这是因为历史的因素及神学的思考范畴的缘故,所以神学的预设是基督的象征,而非佛教、回教或其它宗教及「类宗教」的象征。神学的方法是分析人的存在情境,(因此会将其它宗教典籍、文学、哲学著作的材料组织起来),使之与基督教信息相关。接着我们解释了象征的产生和意义,以及基督教象征和《圣经》的关系。然后我们定义神学为『以一种哲学,系统地诠释基督教象征』。我们指出诠释即理解,而且诠释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圣经》批判学者的工作,即把我们带回到过去,以了解经文作者说话时的字面及字面以外的意义:另─个层面就是阐释学者的工作,即把经文作者带到现在,看看他会说什么──《圣经》阐释学就是神学。神学家必须分享经文作者的『潜意识─意识』(即基督教信心),才能把经文作者带到现代来,才能使基督教象征成为活的。好的神学就是透过这个神学的诠释,能使基督教象征活着,而非代表具体有限事物的符号;而唯有活的宗教象征,才能给予人面对存在焦虑的勇气,才能给予人超越现实的力量,才能使人释放,得自由。

现在我们可以明白,现代神学不是在替一个褪色过时的宗教辩护,不是为了让基督教适合时代口味。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不悦地把某些神学冠上『激进』的原因,因为他们发现,当神学家把耶稣带到今天时,耶稣竟然没有如他们所料躲到教堂内唱诗祷告,渴求平安。

附記:哲學為神學的基礎

對於不知哲學為何物的讀者,恐怕不易了解何以神學必須是某一種哲學詮釋的結果。但是讓我們在這裡嚐試說明:許多神學主張,只要認真推究下去,一定會碰到哲學問題。比如傳統的神學裡講到神要審判人的善惡,可是如果一個人有良好的動機,善意地作了一件事,但作出來的結果與預期相反,造成了大惡,那麼神要如何審判他呢?反過來說,人若不存善意,可是作出來的卻變成好事,又要怎麼判斷呢?如何「論功行賞」呢?還有,如果人只是環境的產物,人是否要為其行為負責呢?這都牽涉到哲學,而哲學系統各有不同,處理這類問題的方法也就不同。只要受過哲學訓練,追究每個神學主張,一定會發現每種神學都預設了一種哲學。在基督教史上,奧古斯汀以當時流行的柏拉圖哲學詮釋《聖經》,聖多瑪斯則以亞里士多德哲學來詮釋,正統神學即由此兩股主流成形。以後亦有理想(唯心)主義、唯理(理性)主義、新多瑪主義、存在主義、實在主義、經驗主義等等不同的詮釋。

每種神學主張都預設了一種哲學,奧古斯汀以當時流行的柏拉圖哲學詮釋《聖經》。

一般人沒有哲學系統和訓練,所以他們的信仰談不上有系統,也談不上有什麼神學,只有人云亦云的口號。人如果不知信仰的理由,沒有理性的根據,就算所信的是正確的(如相信科學),也是迷信。因此一般人需要神學家的指引。

有些人自認有信仰的理性根據,不承認自己毫無神學基礎,但是如果他們沒有哲學的訓練,那種自創的『神學』必定是矛盾百出的糟糕神學,一般知識分子基督徒和傳教士的『通俗神學』(與正統神學又不同)即屬此類

TOP

本帖最後由 pedro 於 2010-4-28 13:48 編輯

4# siervodediosar

恩。读神学需要有耐性、学分不好拿
不是每位神学生都能当牧师、也要有神的呼召

神学分很多种、提供作参考让大家对神学有个概念

激进神学的发展大势速记   

当代「激进神学」兴起的背景,应当追溯到上个世纪末的「自由神学」(liberal theology)及「基督教社会主义」运动;推动这个运动的主流,则是自由神学家的中的「社会福音派」。

自由神学∕基督教社会主义运动   

他们抨击保守派出世的神学观,他们乐观地想要在地上实现公义的神国。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扫光了乐观的气氛,许多自由神学家又投回正统的怀抱,而成为「新正统」,代表人物就是「危机神学」或「辩证神学」的卡尔‧巴特(Karl Barth )以及卜尔仁(Emil Brunner)。

危机神学∕辩证神学   

在第二次大战前后,受存在主义的影响的神学家,如田立克、布特曼(Rudolf Bultmann)等人,也为现代神学注入了新的思想血液;田立克的「终极关怀」、布特曼的「除神话化」,大胆的扬弃统神学铨释,为后来更激进的神学铺路。

终极关怀∕除神话化   

受纳粹迫害而死的神学家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在死前所著之《狱中书简》,开启了当代激进神学第一个流派──「世俗神学」的先声。之后,戈高登(Friedrich Gogarten)与柯克斯(Harvey Cox)把「世俗神学」正式推出;接着便是汉弥尔顿(William Hamilton)与阿尔泰瑟(Thomas J.J. Altizr)的「神死神学」。

世俗神学∕神死神学    

在这期间,神学界的争论也感染到一般大众,柯克斯的《世俗之城》一书成了畅销书,引起了「世俗城争辩」风波;罗宾逊主教的《对上帝诚实》(Honest to God),因为它的通俗风格,把新的神学精神带入大众,也引起了一场争论。此外,还有大大小小的神学流派均在六O年代及七O年代涌现。

希望神学∕革命神学

在欧洲,比较接近左派思想的「希望神学」,也在布洛赫(E Bloch)开端,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集大成的情势下登场。「希望神学」又名「政治神学」,是「激进神学」中的左翼。

过程神学∕解放神学

受到怀海德的过程神学以及德日进影响的「过程神学」,也在考布(John Cobb)的介绍下流行起来,成为「激进神学」中颇具影响力的一派。虽然这些以新教为主的「激进神学」影响了一批有入世精神的基督徒,在默默中为社会或政治的理想工作,但似乎影响不是那么引人注目,而且影响力只及欧美地区。


相反的,在拉丁美洲,以旧教为主的「解放神学」(liberation theology)则把比较传统的基督论神学与激进的社会分析结合起来,影响深远。

这就是今日激进神学的大势。

TOP

很复杂,看不明白!

TOP

有点头大

TOP

了解大概什么是神学、当然神学院教的不是这样、神学院是栽培学生成为牧师、也是要了解历史、地理、时代的背景、再进入课程训练。
神学生若顺利毕业、由教会的会友选传道人、传道人服事满二年后、由五至六牧师按立后成为牧师、牧师等候神的呼召、往那里服事。

TOP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第六课其他圣职服事恩赐

(二):给予、治理、怜悯、帮助 介绍   前一课我们学了罗马书第12章所提的叁项服事恩赐,在研读本课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明白基督身体中每一肢体将如何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