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查看:3631 | 回復:2 發帖

圣经的主要概念 ( 第五课 称义--在法律上正确无误)

本帖最後由 pedro 於 2012-3-13 10:01 編輯




“得称为义”和“称义”是新约里用来形容神准备为我们做什么的基本单词。它们都是法律用语。这使一些人不高兴。他们的论点是:如果真的有神,祂必定会像父亲爱孩子一样爱我们,就像耶稣著名的浪子比喻中的父亲一样,欢迎误入歧途的孩子回家(路加福音15章)。那位父亲不会像法官一样把悔改的儿子拉上法庭;所以,这些发出批评的人认为,神也不会这样做。


然而,这是一种肤浅的想法。就算在那个比喻里,虽然父亲原谅了浪子,重新接纳他作儿子,但父亲没有将大儿子的产业分一半给回头的浪子,以补偿他因挥霍而耗尽的财产!否则,这是极之不公平的。神的饶恕绝不能不顾及对自己及对其他人的公义。


譬如你的女儿在银行工作。有一天,一个抢匪来到银行枪击了她,又抢走一大笔钱。当这个劫匪被带到法庭时,如果法官说:“虽然这个人犯了刑事罪,但他是我的儿子,我很爱他。既然他已经道歉,所以我就原谅他,不给他任何刑罚。”你会觉得怎样?难道你不会抗议说这种饶恕对你和你的女儿绝对不公平,而且推翻了公正和文明社会的整体基础?浪子比喻的教训绝对正确:神愿意饶恕祂的儿女。不过,这只是真理的一面。真理的另一面是,神必须让人看到,祂的饶恕与普世性的公正是一致的。


现在,我们可以发觉到“得称为义”有两个基本的意思:
1. 宣布某人是正╱对的
2. 证明某人或某件事物是正╱对的
但它的意思并不是“使某人成为正╱对”。路加福音7:29说“众百姓……以神为义”,但不能说百姓使神称义。神是绝对公义的,祂不需要人使祂称义。这里的意思是“宣布神的公义”。


以下是一个例子,说明这个词于圣经时代在法庭上的用法。


“人若有争讼,来听审判,就要定义人有理,定恶人有罪。”(申命记25:1)
“定义人有理”、“定恶人有罪”的词组,意思很明显。“定恶人有罪”不是要“使他成为罪人”,乃是要“宣布他是罪人”,或“他是做错了”。同样,“定义人有理”的意思是,法庭必须宣布最后获证明行为正直的人是对的。

很不幸地,有时在人类的法庭上,犯了罪的人确实可以贿赂法官和陪审团,作出错误的判决。圣经大力抨击这种妨碍司法公正的事:“定恶人为义的,定义人为恶的,这都是耶和华所憎恶。”(箴言17:15)

按着这种理解来读耶稣以下所讲的比喻,你将会有新的发现。


“耶稣向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设一个比喻说:‘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税吏远远的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路加福音18:9-14)


1. 我们第一件留意的事是,耶稣在这里用了“算为义”这个词:“税吏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这一点很有趣。法利赛人和税吏都没有去到地上的法庭,在地上的法官面前受审。他们只是到圣殿祷告。不过,当他们站在神面前,让神鉴察他们的生命时,神就是法官,给他们下了判决。


2. 第二,根据基督所说,这两个人其中一个回家去时,便被算为义了,意思就是,神作为法官,宣布这个人在神的法庭上已被判为正为义了。


3. 第三,其中一个人被神宣布为义,而另一个却没有。这是一件叫人惊讶的事!这是因为税吏自认为罪人。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罗马政府收税,加上当中贪赃舞弊的事,是最严重的罪行;然而,神称他为义。另一方面,法利赛人努力在宗教、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正确无误地生活,他并非不义,也没有勒索,也没有奸淫;他每星期禁食两次,纳十分之一奉献给神;然而,神却没有以他为义。

乍看之下,这不但叫人惊讶,简直是令人震惊。我们已经看到,圣经禁止地上的法官定恶人为义,定义人为恶;那么,当这两个人来到神的殿时,神怎可以定那恶人税吏为义,而不定那好人法利赛人为义呢?以下的原则可以提供部分答案。

1. 神的标准是绝对的。神的标准与我们不同。如果一个男孩在学校的考试中得到70分,他便及格,虽然他还差30分才达到100分。但神的律法不一样。它在任何时候都要求我们有百分之百的完美表现。而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这个要求。有些人的成绩可能比另一些人好一点,但神是诚实无伪的,祂不可以假装我们比真正的自己好。祂的判决是:我们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即神完美的标准)(罗马书3:23)。

2. 神的律法是一完整的体系。犯了一条诫命就是犯了全律法,这是圣经说的(雅各布书2:10)。骤眼看来,也许这样有些不公平,但神的律法不是毫无关连、结集而成的诫命。不能说只犯一条诫命是不会破坏其它诫命的。神的律法是整体的。它的目标和要求都是完美的。只要犯了一条诫命,就算你遵守了其它所有的诫命,结果都达不到完美的目标和要求。只要打破了船锚铁链的其中一个环,船就会漂流不定。把一连串的数目加起来时,只要加错一次,最后的总数错就是错。我们当中就算是最好的人也不只一次犯了神的命令。

3. 所以,神的律法定了我们所有人的罪。无论我们是像法利赛人一样努力行善,或是像税吏一样满身罪恶,我们都一样犯了神的律法。圣经说:我们晓得律法上的话都是对律法以下之人说的,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审判之下(罗马书3:19)。

解决问题一半的答案
现在我们至少可以看看解决我们一半问题的答案:为什么法利赛人不被称为义呢?因为当他来到神面前时,他如数家珍地讲述自己所有的行为、一切诚心遵守神律法的努力;他希望神会因为这些行为称他为义。不过,这是不可能的。虽然他的确很努力,但他仍有不足,他犯了神的律法。因此,他应该受惩罚。神不可能假装他没有犯律法。神的话如此说: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罗马书3:20)。

有人说:如果是这样,神就不能称任何人为义。任何来到祂审判座前的人,祂都不能算他们为义。可是,那税吏又怎样呢?他肯定比法利赛人触犯神更多的律法。那么,基督怎可以说税吏从圣殿回家去时便已算为义呢?

解决问题另一半的答案
理论上,我们有两个途径被神算为义。其中一个途径是完全遵守祂的律法,神便可以宣布我们在神面前称义。但我们已经看到,这个途径是不可能的,因我们都已经违反了神的律法。

另一个得称为义的途径是接受因违反神的律法而受的刑罚。不过,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就要永远与神隔绝;这就是我们所处的困境。

神的解决方法就是以自己的儿子作人类的代表,死在十字架上,代我们负起了得罪神的惩罚。因此,如果我们将信心放在耶稣身上,神就以祂的死算是我们的死;我们的刑罚就由耶稣替我们担当,神就可以称我们为义,也就是宣布我们在祂审判座前得称为义了。

这是圣经的说法:
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借着人的信,要显明神的义;因为祂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好在今时显明祂的义,使人知道祂自己为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罗马书3:23-26

TOP

本帖最後由 pedro 於 2012-3-12 09:28 編輯

这是不是说所有人都会自动被称为义呢?不。我们再看看那个比喻,法利赛人就不能得称为义。税吏却得称为义,因为他来到神面前,捶着胸认罪,谴责自己,承认罪有应得,然后,凭信心依靠神的怜悯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当下,神就以他为义了,也就是说,神宣布他在神面前得称为义,不用接受罪的刑罚,永远得称为义。

此外,圣经告诉我们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希伯来书9:27-28)。这就是说,神不是每天都召我们来到祂的审判座前。审判的日子只有一个,是在我们死后才来到。在审判那日,我们的一生都要被审查,然后神会宣布祂的判决。

最奇妙的是,我们不需要等到审判之日才知道神的判决(参约翰福音5:24)。神告诉那些将信心放在基督身上的人,基督一次过在十字架上的死已足够在审判之日遮盖他们整个生命,叫他们无需害怕。当他们因信基督而得称为义后,他们便永远得称为义了;既因信称义,便永远与神相和(罗马书5:1)。

先总结一下直到现在的讨论:如果我们问:我们要有什么条件才可以在神面前称义?新约圣经的答案是:所以我们看定了: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罗马书3:28)。有人会说:那么,为什么新约圣经在其它地方又说:这样看来,人称义是因着行为,不是单因着信(雅各布书2:24)?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以行为称义的意思
不是的,这里没有互相矛盾。雅各布用称义这个词有其它含义,它不是指宣布某人得称为义,而是指证明表明某人是得称为义。我们可以肯定,人因信而得称为义,不是靠行为。但人唯一可以向他的家人和朋友表明,他确有此信心的方法,就是以行事为人,即他的行为作证。

举个例子:有一个人告诉他的朋友:我上星期收到一封信,告诉我一个富有的亲戚死了,留给我一大笔钱。我只需要到银行去领取这份礼物就可以了。我相信这封信,就去把钱领来了。我现在非常富有。

他的朋友岂不是有权回答说:你单凭相信这封信便富起来。不过,请你证明给我们看,你的信心和礼物是真的,不是你编造出来的故事。请以行为来证明你的故事。所以,那些因信心,不是靠行为被神称为义的人,必须表明他们过去和现在的信心都是真实的。你只有一个方法可以表明你的信心是真的,就是正如雅各所说,靠着你的行为。

TOP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耶稣的担当

读经:太8:1 - 17 马太福音里的这段经文,记载了耶稣所行的三件神迹,耶稣的目的是要担当人的忧患和疾病。保罗曾经在加拉太书教导我们:“你们各人的重担要互相 ...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