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回顾一下犹太民族所经历的亡国。被掳与流散的简单过程:公元前722年,北国以色列亡于亚述帝国萨尔贡王(圣经名:撒珥根)年代,北国居民被掳去亚述各地,被化整为零,日久为异族所同化,造成其民族历史上的“丢失的十个支派”。公元前586年,南国犹大亡于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手下,南国居民先后被掳去巴比伦,另一部份则逃亡到埃及阿斯旺地区。被掳到巴比伦的众民,在异乡度过了半个世纪的艰辛岁月。到公元前538年,波斯居鲁士王(圣经名:古列王)宣布释放被掳之民回归故土,重建耶路撒冷圣殿。当时能以回归巴勒斯坦的,只能是犹太人中的一部份,另一部份已流散定居于外乡。以后经历波斯、希腊、罗马三帝国统治的漫长岁月,犹太人也必然扩大迁移在上述帝国统治下的其它地区。“犹太战争”以后,罗马人彻底驱逐犹太人出圣城耶路撒冷。从此,犹太人就开始了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向全世界各地流散的漫长过程,“流散犹太人”——英语专称Diaspora所指的就是在各个历史时期中散居在巴勒斯坦本土之外的所有犹太人的总称。作者: pedro 時間: 2011-2-22 09:56
公元十二世纪,西班牙出现了一个理性主义的犹太神学家、哲学家摩西·迈蒙尼德(Moses Maimonides公元1135~1204)。迈蒙尼德生于西班牙科尔多瓦,出身医生,是萨拉丁苏丹的御医,以后定居于埃及。迈蒙尼德努力使犹太教义和当时的科学、哲学相协调,他推崇亚里斯多德的哲学,他的著名作品《困惑指南》(“Guide for the perplexde”)指引当时处于基督教、伊斯兰教影响下的犹太人,如何坚定自己的宗教信仰。迈蒙尼德突破犹太教的繁规缛节,提出一系列上帝存在的论证。他归纳犹太教信仰的十三条款,被后世犹太教广泛接受。犹太教原无公认的成文信条,迈蒙尼德的十三条款后来具有了信条的性质。这十三条款如下:
近代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犹太人摩西·门德尔松(Moses Mendelssohn l729~1786)。摩西·门德尔松1729年生于一个贫困的从事抄写律法经文《妥拉》的家庭,他从小就学习《妥拉》、《塔木德》,长大钻研摩西·迈蒙尼德的哲学,后在柏林学习德语和拉丁语,结识了当时有名的基督徒戏剧作家戈特霍尔德·埃·莱辛。莱辛的名剧《犹太人》和《智者纳坦》的主题都是为犹太人和犹太教辩护的作品,劝导基督徒要友好公正地对待犹太人。在莱辛的鼓励下,门德尔松写出《哲学讲话》的论文,在当时柏林科学院举办的论文比赛中获一等奖。门德尔松被德国皇帝提升为“有特权的犹太人”,享受不受驱逐的特权。门德尔松主张并倡导犹太人掌握欧洲的文化,借以取得犹太人在法律上的平等并提高社会地位。门德尔松主张信仰应以理性为基础,他认为犹太教仅仅是犹太人所特有的律法与礼仪,它并没有独特的信仰体系,所以犹太人应放弃文化孤立的传统,广泛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在门德尔松的推动下,形成了一股犹太人的“哈斯卡拉”运动,“哈斯卡拉”希伯来文意为“启蒙”,“哈斯卡拉”即犹太教正统派的启蒙运动。它不反对犹太教,反对的是犹太拉比的权威,和传统保守的生活方式,反对专门注重《塔木德》的传统教育而提倡传播新知识,学习现代新的生活方式。“哈斯卡拉”运动促使犹太教的开放与世俗化,反对狭隘与保守。马克思称犹太人的“哈斯卡拉”运动使犹太人的神成为世俗的神和世界的神,(《马恩全集》第1卷第449页,《论犹太人问题》)。
现代犹太教主要形成三派。即:正统派、改革派与保守派。正统派坚持犹太教信仰和传统,要求谨守安息日和犹太教历所规定的所有节期,遵守规定的饮食戒律和道德规条,服从拉比法庭根据犹太教律法所作的裁决等;改革派则继承犹太教的思想启蒙运动,主张消除任何使犹太人与众普通人不同之处,注重接受科学文化与现代生活习惯,不拘守犹太教的庞来传统,可以改变原有的犹太风俗习惯,此派在美国特别流行;保守派则介于正统派与改革派之间,他们原则上接受犹太律法与传统礼仪,但也主张可灵活运用,不严守割礼与饮食禁忌,此派把犹太宗教和犹太文化与民族融为一体,认为犹太教既是宗教,又是民族文化,也是犹太民族的主要标志。所以保守派比改革派更加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而改革派原来已蜕变为民族虚无主义,愿意犹太民族融化于所在国民族之中。二次大战中,犹太人受德国法西斯大量屠杀,改革派的态度才显然有所改变,转而支持犹太复国主义。作者: pedro 時間: 2011-2-22 09:58
流散的犹太人在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历史阶段里,经历了深重苦难,受到歧视、赶逐与屠杀,被隔绝于世界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之外。公元1516年,意大利威尼斯共和国将全市犹太人驱入一座铸造枪炮的工厂内,使与外界隔绝。这种经验后来被各国仿效推广,在城市设立犹太人专住的隔离区,此隔离区特称为“格托”(Ghetto)。“格托”一词的来源典故,一说1516年,意大利威尼斯城的“铸造厂”,意大利语读作ghetto,另一说为希伯来语的“隔绝”,读作“格特”(ghet),“格托”指隔离区,因而得名。以后欧洲各大城市都没有“格托”区,犹太人后来也情愿住进格托区,这样可免于与外族混杂,也便于保持犹太人独有的风俗习惯和保障生活的安全。后来由于格托区范围面积的限制,犹太人新添的楼房只能向高层发展,所以每见格托区犹太人的房屋多高耸于市区其它建筑楼房之上。作为格托区的中心是犹大会堂与其附属的犹太学校。今日捷克布拉格的格托,保留着一座公元十三世纪的古犹太会堂。作者: pedro 時間: 2011-2-22 09:59
二次大战期间,德军占领区内,大批大批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屠杀,如奥斯维辛集中营至少处死二百五十万犹太人;波兰的犹太区全被摧毁,百分九十的犹太人被消灭,原来波兰有三百三十万犹太人,到战后只剩下七万四千人。总计犹太人在整个二次大战中被杀六百万人,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犹太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希特勒的血腥屠杀,产生的后果之一,就是使流散的犹太人都变成强烈的犹太民族主义者。二次大战后的犹太幸存者强烈地要求迁居巴勒斯坦,企求建立一个属于犹太民族的国家。作者: pedro 時間: 2011-2-22 10:00
公元十九世纪,随着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发展,从世界各地迁移到巴勒斯坦、耶路撒冷的一些仍熟悉经典希伯来语的老年犹太人倡导恢复使用古希伯来语,以期后代不至于混没这种仅仅存留在旧约圣经上的语言。在恢复并复活希伯来语历程中最著有伟大功绩者是俄国犹太人埃利泽·本·耶胡达(Eliezer ben Jehudah 1858~1922)。耶胡达1881年从俄国移居巴勒斯坦,他熟谙圣经希伯来语,从此毕其余生于恢复发展希伯来语的工作,在家庭中坚持与妻子、儿女用希伯来语对话。到1904年,本·耶胡达编出新希伯来词典(第一卷),创造了千百个近现代的希伯来语新词汇,用以表达现代人使用的新事物与新概念。此后,在巴勒斯坦用希伯来语作为口语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以能够使用希伯来祖先时代的语言为荣。归回巴勒斯坦的两类犹太人背景不同,已如上述。塞法尔德人的用语近于希伯来语,他们容易通过所熟悉的旧约圣经来掌握希伯来语,而阿什克纳茨犹太人来自欧洲,长期以来,他们使用“意第绪语”(Yiddish),意第绪语是希伯来语、德语和斯拉夫语的混合语,书写印刷仍用希伯来语的辅音字母,是欧洲犹太人所通用的语言。他们来到巴勒斯坦后,就得从头学起希伯来语,因而出现老一辈祖父爷爷向在小学读书的儿孙幼辈学习希伯来语的怪异现象。
本·耶胡达所创造、发展的希伯来语为现代希伯来语(Modern Hebrew),此语的大量新词汇来自英语同音词,如电话(telephone),电视(television),咖啡(coffee)、沙发(sofa)、公共汽车(autobus)以至科学新词原子(atom)等都与英文词语发音相同,不过改书希伯来字母而已,大量日常词言仍保留原来的旧约圣经词汇。因此曾有人戏言说:如果大卫、所罗门王复活,今日漫步于耶路撒冷街头,他俩无疑能基本听懂周围他们的民族后代人的对话,并向人们致意说:“Shalom!”(沙龙!意为:平安!)。作者: pedro 時間: 2011-2-22 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