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短消息
加為好友
个人主页
- 帖子
- 4915
- 精華
- 15
威望- 1791
积分- 16982
贡献值- 772
浮出水面高度表- 7163
鲜花- 610
- 在線時間
- 224 小時
- 註冊時間
- 2011-2-25
- 最後登錄
- 2018-10-29
|
2#
發表於 2012-12-28 09:22
| 只看該作者
和平之子-化干戈为玉帛
中国文字中,「武」是由「止」和「戈」所组成,代表者最高境界的军事谋略是止息刀兵,在不动干戈之中解决冲突。在这短短的故事中,让我们看到了摩西身为领导人,示范了一个以色列作为和平之子的国度,爱好和平谋求与邻邦和平共处;相对地,以东则是好战、炫耀武力、喜欢挑衅。以色列和以东二个民族形成强烈的对比。
摩西正式请求路权
14-17节摩西用正式公文的措辞来向以东王提出要求。这份请求包含了受书人─以东王,发信人的名字以色列和阶级你的弟兄(14节);接下来说以色列当前的困境和作出要求的动机(15节),最后一点是请求的本身(17节)。[1] 综观摩西提出的请求,从措辞的角度来看,摩西自称你的弟兄,不卑不亢地向以东王提出请求。因为在近东的文化里,通常提出请求的一方要自称「你的仆人」。同时从创世记的纪录来看,以东是雅各布兄长以扫的后代,因此以色列自称兄弟,也是合情合理。从国与国之间利益冲突的角度来看,以色列的要求没有侵略性,也没有损害以东的利益。因为以色列只是要求路过交通要冲,并且不经过当地人的土地,不妨碍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也不喝当地的井水。这样的保证完全不干扰生活,也不损害对方任何的利益。
以东王强势回应
以东王在18到二十节的反应是愈趋强硬。一开始是带有威胁的警告,18节,以东王说:「你不可从我的地经过,免得我带刀出去攻击你。」这段话是以武力威胁,不准进入领土。等到摩西和亚伦快到的时候,以东王付诸行动,率领军队出来,要攻击以色列。从威胁到行动,以东人使得以色列人知难而退。
而以色列人在这个过程中从未放弃沟通。以色列最后的沟通是坚持要求走大道经过,并且附带了愿意付代价买水的条件。然而,以东人仍然不愿意让以色列人通过他们控制的区域,并且趁机展示武力。
以色列人最后让步了。21节摩西没有强求,而是转离以东人的境界,绕路而行。从五经的整体信息来看,迦南地的居民是他们的仇敌,而约但河东的诸国(包括以东在内)必须以礼相待。以色列不是好战民族,而是清楚地划分敌友的分别。
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摩西作了一项明智的决定。面对将来征服迦南地的使命,以色列需要有智慧地处理和邻邦的关系。宁可自己受到委屈,也不要与无关的民族结怨。和战之间,需要清楚地分清优先级。到处树敌,对自己并无好处。
从以东的反应,可能也看到了雅各布和以扫之间的裂痕,对二个民族之间造成深远的影响。局外人可能会认为以东王小题大作,如果我们了解以扫雅各布故事的来龙去脉,以东对以色列的反应也就不足为奇了。以色列对以东人来说不是敌人,却是贪婪、诡诈的兄弟,需要小心提防。反目的兄弟之邦,不但失去了作朋友的机会,甚至比仇敌更加需要提防。
对于基督徒而言,我们的呼召是作和平之子。和平之子不是滥好人,任人宰割、予取予求,而是知所进退,化冲突为和睦。摩西在这里不强人所难,表面上看来以色列吃亏了,然而,虽然多绕路,却学习了宝贵的功课。付上体力的代价,换来和平,是值得的举动。
祷告
和平的君王主耶稣,求你赐给我们智慧,知道如何在困难和挫折中,仍然持守和睦。在困局中,不放弃沟通,勇敢谦卑地表达合理的请求。在这个充满冲突和争端的世界,作光作盐,奉主耶稣的名祷告,阿门。
来自:中华基督教信义会新竹胜利堂 |
|